电影《追风筝的人》在阿富汗遭禁,原著的畅销被当地人引以为耻
在阿富汗这个地方,十二三岁的孩子最喜欢玩的就是放风筝了,然而塔利班禁止当地人放风筝,当时远在美国的作家胡塞尼看到这种报道之后联想起自己的童年,因为他小时候很喜欢放风筝追风筝的人是哪国电影,而且他的童年是在阿富汗度过的。
后来由于这个原因,胡塞尼写出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得到了全世界许多人的好评,而且还被翻拍成电影。可阿富汗人并没有为胡赛尼的成功而表现得很开心,电影甚至被禁止在阿富汗上映。阿富汗人说:
“当然我们很自豪,可他的确在用我们的羞耻谋利。”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追风筝的人》讲了什么吧。
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里,他的仆人哈桑和他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玩风筝。因为阿米尔比较怯懦,所以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
后来社区中一个仰慕纳粹的孩子阿塞夫和阿米尔、哈桑发生了冲突,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
哈桑为了阿米尔被阿塞夫欺负了追风筝的人是哪国电影,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但由于胆小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无法面对哈桑,在一次生日的晚上陷害了他,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看出来了这一切,就承认了偷窃。
哈桑和他爸爸不顾爸爸的反对搬到了山区。由于战乱,1981年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到巴基斯坦,后来又迁到美国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居住。
2001年,给拉米尔爸爸看家的人让拉米尔去巴基斯坦,因为哈桑因为种族歧视被当街枪杀,儿子索拉博被当时已经进了塔利班的阿塞夫天天虐待。看家人希望阿米尔回去喀布尔救索拉博,但阿米尔不愿意。
于是他接着告诉阿米尔,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他们两个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阿米尔这个时候回忆起了童年的一切,感觉到十分愧疚,回去历经千辛万难把自己的侄子接了回来,其实阿米尔已经痛苦了了很久,直到有次索拉博在公园里放风筝的时候笑了出来,他才最终释怀。
其实,在中东地区,那时的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证,种族歧视与肆意杀害随处可见。作者胡塞尼正是因为揭露出了这一点,所以遭到了阿富汗人的抵制,他们觉得胡赛尼的小说是在公开宣传阿富汗的“家丑”。
追风筝的人为何受到这么多的好评?
我认为,除了描写了那个时期阿富汗地区的混乱状态,作者在书中也用风筝隐喻了阿米尔年少时的软弱;自由、渴望父爱的生活状态;还代表着阿米尔在救赎自己的时候就像生命中有了方向感一般。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在美国亚马逊3月底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过《达·芬奇密码》,并成为英国《观察家报》2005年度最佳图书,是台湾诚品书店、金石堂、博客来书店销售冠军。
同时它还是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获得了法国《ELLE》杂志读者票选年度最佳小说奖,被认定为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2007年被导演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电影,影片获获得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