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大家都在说“麦当劳”的新名字,Boss就想了一下可能有个按钮一按下,全部的“麦当劳”,就换成了“金拱门”这三个字。
其实麦当劳logo有个著名的昵称——Golden Arch,直译就是金拱门。想到前几天Boss还给大家说电影里直译和翻译的有趣之处。结果最后发现“麦当劳”并不是这个意思,还有点失望。
现实世界不存在这种“按钮”,但是电影的世界里肯定有,而且电影世界里按钮可以重复按下,每一次结局都不同。
把每一种结局结合起来就成了今天Boss想给你们说的。其中最厉害的,还有可能是字幕放完,突然出现了一个彩蛋,就彻底推翻,改变了之前剧情结局的电影。
甚至有些电影,不只有一个结局,没看过的小伙伴今天看完Boss的推荐,就可以补看起来了。
Boss首先要说的,是结局有四种版本的——《蝴蝶效应》。
伊万曾经有一个糟糕的童年地狱电影院大结局,因为他行为闯下了大祸,令他童年充满不堪回忆的往事。而事实上,他确实只是依稀记得一点可怕的情景,这些情景一直纠缠着他的正常生活。伊万接受心理学家建议,把琐碎生活记在记事本里,却偶然发现通过记事本回到过去。
这时他才清楚记起,童年时候的自己做了那么多的错事。他幻想着用现在的意识,潜入童年的身体,去弥补种种过失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希望与当年暗恋的凯西最终走回一起。
然而他一次次的跨越时空的更改,只能越来越招致现实世界的不可救药。一切就像蝴蝶效应般,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部电影导演一共安排了四个结尾,可真正用到的结尾只有两个。
原版的结局里,伊万最后一次穿梭时间,改变自己的历史,最后与本来是他爱人的凯丽在茫茫人海里相遇,却只是相视一秒而后擦肩而过。
而第二个结局,是导演加长剪辑版的结局,也是被大家称为最震撼,也最印象深刻的结局。片尾婴儿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没有出生,为逃避永远都不能完美的一切,用脐带将自己勒死了。
第三个结局则是:伊万回到偶遇女孩最开始的时间,然后用恶言吓走她;长大后他们再次相遇,男孩开始追踪女孩。
第四个结局则有些平淡无奇,岁月静好:同样是伊万回到认识女孩的时候,然后用恶言吓走了她,但不同的是,长大后他们再次相遇,亿万邀请女孩一同喝咖啡。
“蝴蝶效应”的提法最初出自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的论文:“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
一个混沌系统是无法预言、操纵和控制的,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间的“过去”作出的一小点改变,都会导致时间的“未来”无可预知的剧变;所以,意图通过改变过去而影响现在的做法唯一的结果就是——不可预料!
你可以解释为这是一种偏执的幻想,或只是一场人生的轮回,但“蝴蝶效应”的妙用,在电影世界,就炮制出了四种完全相悖的结局。
和这种用科学理论,或是诸如心理学效应一般逻辑的电影不同,有一类电影,是不得已选择了用两种结局,比如说港片经典的那部《无间道》,为了公开上映,就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听从老大韩琛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
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地狱电影院大结局,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
2002年,两人都不负众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双方行动均告失败。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
无间道取自佛家中的谒语,也就是无间地狱的意思,在这个道场中,善与恶可以自由切换,黑白不明。
当时考虑到大陆的审查制度,片方特意拍了两个结局:
国语版也是大家都熟悉的结局,在最后的电梯中,刘建明枪杀了陈永仁,当电梯打开时刘建明看到了等候他的是门外的警察(为了体现公平正义)。
粤语版的结局同样是枪杀了陈永仁之后,刘建明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仍然继续行走于他的无间道路之上。影片最后的镜头便是陈永仁的初恋女友和心理医生都来为他悼念,而旁边侥幸的刘建明向他恭敬的敬了个礼。
结果《无间道》的第一部,在审查的时候还是没过,最终在大陆只发行了DVD和VCD,没有在电影院公映。如果按照国语的结局,第二部是前传,自然就没有第三部了。
所以大家普遍认同的是粤语版的结局,剧作学中关于结局的标准,就是“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多个结局则完美展现了创作者的无穷脑洞。
不论多结局电影是“蝴蝶效应”促使还是严格审查的产物,它都在提醒着我们生活中有不同的选择,正因为这些选择我们才有各自千变万化的人生。
还有那部电影是你念念不忘多个结局的,在留言区告诉Boss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也许你还喜欢 -